《大公报》创刊于1902年6月17日,是目前世界上仍在发行的历史最悠久的中文报纸。2016年与香港《文汇报》合并组建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后,加快融合发展步伐,形成了立足香港、面向全球华人的全媒体传播格局。
大公报的三个创始人
《大公报》是中国新闻界含金量最高的世界级品牌报纸,是中国现代史教科书。
一英敛之(清末保皇党)时期:《大公报》是由天主教徒柴天宠、主教樊国梁、法公使鲍渥等于1902年在天津集资筹办创刊,宗教色彩浓厚,受法国势力干预。创刊后,由英敛之任总理,方守六任主笔。宣传变法维新、君主立宪、反对封建专制、外来侵略,以敢言、反对袁世凯著称,成为华北地区的大型日报。
二大革命时期:1916年报纸卖给王郅隆(近代资本家),言论趋近北洋政府皖系,销量大降。1923年王郅隆在日本地震中死亡,1924年皖系军阀垮台,1925年11月27日停刊。
三新记时期:1926年天津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(实业家)出资5万元接办《大公报》,吴鼎昌自仁社长恢复出版。言论倾向国民党政权。1935年吴鼎昌辞去社长,就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部长,1936年《大公报》落户上海,创办上海版,上海版和天津版同时发行,《大公报》正式成为全国大报。
1937年天津、上海陷落,《大公报》停刊。
四:国共对抗时期:1945年津沪版复刊,1948年香港复刊。
五解放后:1949后天津解放,津版改为《进步日报》,沪版宣布报刊归人民,渝版1952年停刊后改为《重庆日报》。
1953年沪版北迁和《进步日报》合并出版全国性的《大公报》,1956年迁到北京,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中停刊。
六香港报刊出版至今。
大公报是谁创办的 大公报的创办者是谁
有两个大公报,一个是长沙《大公报》,长沙《大公报》的创办人多出自《湖南公报》的一些人,比如张平子、张秋尘等,另一个是天津《大公报》,天津《大公报》初由柴天宠、樊国梁、鲍渥等集资筹办。
长沙《大公报》诞生于1915年9月1日,天津《大公报》诞生于1902年6月17日。
长沙《大公报》自创办以来坚持了30多年,在1947年12月31日停刊。
天津《大公报》创刊后由英敛之(名英华)任总理,方守六任主笔。